洗牙后出血通常由牙齦炎癥、器械刺激、凝血功能異常、操作不當或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牙齦炎癥:
慢性牙齦炎或牙周炎是洗牙出血最常見原因。炎癥導致牙齦組織充血腫脹,毛細血管擴張脆弱,超聲波潔治器的輕微震動即可引發出血。這類患者常伴有刷牙出血、口臭等癥狀,需通過牙周基礎治療控制炎癥。
2、器械刺激:
潔牙機工作尖接觸牙齦時可能造成機械性損傷。特別是齦下結石清除時,器械需深入齦溝刮治,可能觸碰脆弱的齦緣組織。規范操作的出血量少且短暫,若持續出血需排查其他病因。
3、凝血異常:
血小板減少癥、血友病等凝血功能障礙疾病會延長出血時間。長期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藥物也會影響凝血功能。這類患者洗牙前需評估凝血指標,必要時調整用藥方案。
4、操作因素:
醫生手法過重或選擇功率過大的超聲波設備可能加重組織損傷。非專業機構使用消毒不合格器械還可能引發感染性出血。建議選擇正規醫療機構,操作后24小時內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
5、系統性疾病:
糖尿病、白血病等全身性疾病會降低牙齦修復能力。糖尿病患者牙齦微循環障礙,白細胞功能減弱,更易出現持續滲血。這類患者需控制原發病,洗牙前后監測血糖或血常規。
洗牙后24小時內避免過熱飲食和劇烈運動,可使用生理鹽水含漱。日常建議選用軟毛牙刷,配合牙線及沖牙器清潔牙間隙,每半年進行一次牙周檢查。出血量較大或持續超過48小時者,需及時復查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長期牙齦出血者應檢測血常規、凝血功能等指標,必要時進行系統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