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早期常無明顯癥狀,隨著體積增大可能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貧血及腸梗阻等表現。部分患者可能伴隨黏液便、里急后重感或體重下降。
1、便血:息肉表面糜爛可能導致糞便帶血,血液多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與痔瘡出血類似但出血量較少。內鏡下電凝切除或氬離子凝固術可根治,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
2、排便異常:息肉刺激腸壁可引起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或出現排便不盡感。直徑小于1厘米的無蒂息肉可通過活檢鉗摘除,多發息肉需分次切除并送病理檢查。
3、腹部隱痛:較大息肉可能引發間歇性臍周或下腹鈍痛,腸蠕動時疼痛加劇。結腸鏡檢查能明確息肉位置,超聲內鏡可判斷浸潤深度,指導后續治療決策。
4、貧血癥狀:長期慢性失血可導致乏力、面色蒼白等缺鐵性貧血表現。血清鐵蛋白檢測輔助診斷,息肉切除后配合琥珀酸亞鐵、多糖鐵復合物等藥物糾正貧血。
5、腸梗阻體征:巨大息肉可能引起腸腔狹窄,表現為腹脹、停止排氣排便。CT三維重建評估梗阻程度,必要時行腸段切除吻合術或造瘺術解除梗阻。
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魔芋制品促進腸道蠕動;規律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術后患者應避免辛辣刺激飲食,每1-3年接受結腸鏡隨訪監測復發情況。出現持續便血或排便性狀改變超過兩周應及時消化內科就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進行基因檢測和更密切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