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疽可能由感染、血液循環障礙、創傷、糖尿病、動脈硬化等原因引起,常見并發癥包括敗血癥、多器官功能衰竭、截肢風險、感染性休克、慢性疼痛等。
1、敗血癥:壞疽部位細菌侵入血液引發全身感染,表現為高熱、寒戰、呼吸急促。需立即靜脈注射抗生素如萬古霉素、美羅培南、頭孢曲松,同時進行壞死組織清創。感染控制不佳可能導致膿毒血癥。
2、多器官功能衰竭:毒素和炎癥因子擴散可損傷心、肺、腎等器官。早期表現為尿量減少、意識模糊,需重癥監護治療,采用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機械通氣等支持手段。死亡率高達60%。
3、截肢風險:肢體壞疽超過72小時未處理可能需截肢。干性壞疽截肢率約15%,濕性壞疽達40%。手術方式包括局部截肢術、膝上截肢術,術后需安裝假肢并進行康復訓練。
4、感染性休克:革蘭陰性菌釋放內毒素可導致血壓驟降,需血管活性藥物如去甲腎上腺素聯合液體復蘇。監測中心靜脈壓,維持平均動脈壓>65mmHg,病死率超過50%。
5、慢性疼痛:30%截肢患者出現幻肢痛或神經痛。藥物治療包括普瑞巴林、加巴噴丁、阿米替林,配合經皮電神經刺激和心理咨詢。疼痛持續超過6個月需疼痛科介入。
壞疽患者日常需嚴格控制血糖血壓,每日檢查肢體末梢循環,保持傷口干燥清潔。飲食選擇高蛋白食物如魚肉、雞蛋、豆漿促進組織修復,避免高糖飲食。適度進行上肢力量訓練或輪椅運動,戒煙限酒。出現發熱或傷口滲液增多需24小時內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