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發燒可能由環境因素、脫水、感染、疫苗接種反應或代謝異常等原因引起。
1、環境因素: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過熱環境如包裹過厚、室溫過高易導致體溫升高。建議保持室溫24-26℃,穿著透氣棉質衣物,避免陽光直射。若體溫超過38℃且持續不退,需排除病理性發熱。
2、脫水:
母乳不足或喂養間隔過長可能引發脫水熱,表現為皮膚干燥、尿量減少。可通過增加喂養頻次、監測體重變化改善。新生兒每日需喂養8-12次,每2-3小時一次,出現嗜睡或拒奶需及時就醫。
3、感染:
細菌或病毒感染是病理性發熱主因,可能與產道感染、臍炎、肺炎等有關,常伴隨呼吸急促、皮膚發花。新生兒免疫系統脆弱,出現發熱需立即進行血常規、CRP檢測,必要時需住院抗感染治療。
4、疫苗接種:
接種卡介苗、乙肝疫苗后可能出現低熱反應,通常48小時內自行緩解。可采取物理降溫,避免使用退熱藥。若發熱持續72小時以上或體溫超過38.5℃,需排查其他感染因素。
5、代謝異常: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亢進、遺傳代謝病等可能導致發熱,多伴有喂養困難、異常哭鬧。需通過新生兒篩查、血尿代謝檢測確診,此類發熱需針對原發病治療。
新生兒發熱期間應密切監測體溫變化,每4小時測量一次腋溫正常范圍36.5-37.5℃。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使用溫水擦浴物理降溫,禁止酒精擦拭或自行服用退燒藥。母乳喂養者需增加哺乳次數,配方奶喂養者可適當補充5%葡萄糖水。出現發熱伴噴射性嘔吐、前囟隆起、抽搐等表現時,需急診排除化膿性腦膜炎。建議記錄24小時出入量,觀察精神狀態變化,任何異常體征均需兒科專科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