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期量少可能由內分泌失調、卵巢功能減退、子宮內膜損傷、營養不良、精神壓力過大等原因引起。
1、內分泌失調: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會導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影響子宮內膜增生。長期熬夜、過度節食可能誘發該問題。建議保持規律作息,每日攝入30g堅果補充不飽和脂肪酸,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戊酸雌二醇片、黃體酮膠囊等藥物調節周期。
2、卵巢功能減退:35歲后卵巢儲備功能自然下降,或存在卵巢早衰時,卵泡刺激素水平升高抑制子宮內膜生長。伴隨潮熱盜汗癥狀者可進行AMH檢測,采用坤泰膠囊配合快走鍛煉,每周3次每次30分鐘改善卵巢血流。
3、子宮內膜損傷:多次人工流產或宮腔操作可能導致內膜基底層受損。宮腔鏡檢查可明確粘連程度,輕度者通過雌孕激素序貫療法促進內膜修復,重度粘連需行宮腔鏡粘連分離術。
4、營養不良:長期鐵元素缺乏會影響血紅蛋白合成,導致子宮內膜供血不足。血常規顯示血紅蛋白低于110g/L時,建議每周食用2次動物肝臟,搭配維生素C含量高的獼猴桃促進鐵吸收。
5、精神壓力過大:慢性應激狀態促使皮質醇升高,抑制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正念冥想練習每天15分鐘,配合腹式呼吸訓練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恢復正常激素節律。
經期量少者需保證每日優質蛋白攝入如雞蛋、魚肉,避免生冷辛辣食物刺激盆腔血管收縮。適量進行瑜伽或游泳等舒緩運動,維持腰腹部保暖。連續3個月周期異常或伴隨劇烈痛經需及時就診婦科,通過超聲檢查排除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器質性疾病。建立月經日記記錄周期變化,有助于醫生判斷病因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