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小板減少癥可能由妊娠期生理性血液稀釋、營養缺乏、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牙齦出血、鼻出血、分娩時異常出血等癥狀。
1、血液稀釋: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導致血液稀釋,血小板計數相對降低。這種情況通常無需特殊治療,建議定期監測血小板計數,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分娩前需評估出血風險。
2、營養缺乏: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可能影響血小板生成。增加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豆類等富含葉酸食物,適量補充復合維生素可改善癥狀,需排除其他病因后實施營養干預。
3、妊娠高血壓:子癇前期患者可能出現血小板消耗性減少。這種情況與血管內皮損傷、微血栓形成有關,典型表現為血壓升高伴蛋白尿。治療需控制血壓,嚴重時需提前終止妊娠。
4、免疫異常: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在孕期可能加重。機體產生抗血小板抗體導致破壞增多,常見皮膚黏膜出血點。輕癥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重癥需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
5、病毒感染: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這類患者除血小板減少外,多伴有發熱、淋巴結腫大,需進行病毒血清學檢測,必要時進行抗病毒治療。
妊娠期血小板減少患者應保證每日攝入瘦肉50g、雞蛋1個、綠葉蔬菜300g,避免生冷食物。選擇散步、孕婦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5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建議每2-4周復查血常規,出現頭痛視物模糊、陰道異常出血等情況需立即就診。分娩方式需根據血小板計數、出血風險評估結果個體化選擇,血小板<50×10?/L時需多學科會診制定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