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占位可能由肝囊腫、肝血管瘤、肝膿腫、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等原因引起。
1、肝囊腫:肝囊腫是肝臟常見的良性病變,多為先天性因素導致。囊壁由上皮細胞構成,內部充滿液體。多數患者無明顯癥狀,體積較大時可出現右上腹不適。定期超聲監測是主要處理方式,直徑超過5cm或有壓迫癥狀時可考慮穿刺抽液或手術切除。
2、肝血管瘤:肝血管瘤屬于血管發育異常形成的良性腫瘤。雌激素水平變化可能促進其生長,常見于30-50歲女性。多數病例無需治療,巨大血管瘤可采取動脈栓塞術或射頻消融治療。可能與激素水平波動、血管發育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腹部包塊、壓迫感等癥狀。
3、肝膿腫:肝膿腫多繼發于膽道感染或全身敗血癥。細菌或阿米巴原蟲感染是常見病因,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臨床表現為發熱、肝區疼痛,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升高。治療需靜脈抗生素配合經皮穿刺引流,阿米巴膿腫需加用甲硝唑。可能與糖尿病、膽道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高熱、肝區叩擊痛等癥狀。
4、原發性肝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主要危險因素,肝硬化患者發病率顯著增高。甲胎蛋白升高是重要腫瘤標志物,增強CT可明確診斷。早期病例可行肝切除術或肝移植,中晚期可采用靶向藥物索拉非尼聯合介入治療。
5、轉移性肝癌:胃腸道腫瘤最常轉移至肝臟,乳腺癌、肺癌也可發生肝轉移。原發癌病史是診斷關鍵,PET-CT有助于發現原發灶。治療需結合原發腫瘤性質,可選擇全身化療、局部射頻消融或靶向治療。
保持均衡飲食有助于肝臟健康,適當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魚肉、豆制品。規律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肝臟血液循環。避免飲酒、控制體重對預防肝病至關重要,合并基礎肝病患者需每6個月進行超聲篩查。出現不明原因消瘦、持續肝區疼痛應及時就診,肝功能異常者需定期監測轉氨酶和膽紅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