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血管病指發生在心臟和腦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能由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靜脈瓣功能不全等因素引起。
1、動脈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周圍血管病最常見原因,脂質沉積導致血管壁增厚變硬。典型表現為間歇性跛行,行走時下肢疼痛休息后緩解。控制血脂需減少動物內臟攝入,增加深海魚類如三文魚、鯖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物。
2、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狀態易引發肢體靜脈血栓,可能與長期臥床、腫瘤等因素有關。急性期可見患肢腫脹發熱,慢性期出現色素沉著。日常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飛行途中可做踝泵運動促進回流。
3、血管炎癥: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動脈炎可導致血管壁炎癥性狹窄。特征性表現為無脈癥或雙側血壓差異超過20mmHg。急性期需限制劇烈活動,監測體溫變化,每日測量四肢血壓對比。
4、糖尿病病變:
長期高血糖損傷微小血管,足部表現為皮膚干燥皸裂、感覺減退。每年需進行10克單絲檢查,選擇圓頭防滑鞋,洗腳水溫控制在37℃以下,修剪指甲避免弧形過度。
5、靜脈瓣異常:
靜脈瓣關閉不全導致血液逆流,常見下肢靜脈曲張。表現為皮下蚯蚓狀突起,傍晚加重晨起減輕。穿戴二級壓力醫用彈力襪,休息時抬高患肢超過心臟水平。
日常管理需結合飲食運動綜合干預。飲食采用地中海飲食模式,每周攝入橄欖油、堅果等不飽和脂肪酸;運動推薦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鍛煉,每次30分鐘每周5次;足部護理堅持每日檢查,使用尿素軟膏預防皸裂;戒煙并控制血壓血糖在目標范圍;冬季注意肢體保暖避免血管痙攣。出現靜息痛、潰瘍或突發腫脹需立即血管外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