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智齒后遺留的牙槽窩會逐漸愈合,通常不會永久性留洞。術后恢復涉及血凝塊形成、軟組織修復、骨組織再生三個階段,可通過保持口腔衛生、避免劇烈漱口、冷熱敷交替、藥物止痛、定期復查等方式促進愈合。
拔牙后24小時內形成的血凝塊是愈合基礎,起到封閉創面、防止感染的作用。避免用吸管飲水或用力吐口水,防止血凝塊脫落導致干槽癥。術后當天建議進食溫涼流質食物如牛奶、米湯。
牙齦組織在1-2周內逐漸覆蓋創面,此階段需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清潔口腔,刷牙時避開手術區域。縫線通常7-10天拆除,膠原蛋白海綿可輔助止血。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推薦南瓜粥、蒸蛋等軟食。
牙槽骨修復需3-6個月完成,X光片顯示骨小梁逐漸形成。前兩周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出血,后期可進行張口訓練預防關節僵硬。鈣質補充可通過奶酪、豆腐等食物獲取。
干槽癥表現為劇烈疼痛和腐臭味,發生率約2%-5%,與吸煙、口服避孕藥等因素相關。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可緩解疼痛,嚴重時需清創填塞碘仿紗條。伴隨癥狀包括淋巴結腫大、低熱等。
完全愈合后牙槽嵴高度會降低1-2mm,鄰牙可能出現輕微移位。正畸患者需調整托槽位置,種植修復建議等待骨重建完成。三維影像評估顯示6個月后骨密度接近正常水平。
術后飲食建議分階段調整:前3天以冰激凌、果泥等冷食減輕腫脹,4-7天過渡到肉末粥、土豆泥等半流質,2周后可恢復正常飲食但避免硬殼類食物。康復期間保持每日兩次鹽水漱口,使用兒童軟毛牙刷清潔非手術區牙齒。適度散步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但應避免游泳、瑜伽等可能增加顱內壓的運動。出現持續出血、發熱超過38.5℃或劇烈疼痛時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