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在病因、癥狀表現、受累關節特征、實驗室檢查及治療原則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風濕性關節炎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誘發,屬于感染后免疫反應;類風濕關節炎則是自身免疫系統錯誤攻擊關節滑膜導致,與遺傳因素、環境觸發密切相關。兩者發病機制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游走性大關節腫痛,常見膝、踝等下肢關節對稱受累,伴隨發熱、環形紅斑;類風濕關節炎呈持續性小關節晨僵,以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為主,可能伴隨類風濕結節和肺間質病變。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癥狀具有可逆性,愈后不留畸形;類風濕關節炎會導致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晚期出現天鵝頸樣畸形、尺側偏斜等不可逆關節變形。
風濕性關節炎可見抗鏈球菌溶血素O升高、C反應蛋白增高;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率70%,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特異性達95%,X線顯示關節間隙狹窄和骨侵蝕。
風濕性關節炎以青霉素清除鏈球菌感染為主,輔以非甾體抗炎藥;類風濕關節炎需長期使用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抗風濕藥,生物制劑如阿達木單抗可用于中重度患者。
日常護理需注意關節保暖,推薦游泳、太極拳等低沖擊運動,飲食應增加ω-3脂肪酸攝入。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需預防鏈球菌再感染,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和疾病活動度。關節持續腫痛超過6周或出現畸形時需及時風濕免疫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