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腿疼可能由生長痛、運動損傷、骨骼發育異常、感染性疾病或風濕免疫性疾病引起。
1、生長痛:
生長痛是兒童期常見的生理性疼痛,多發生于3-12歲。典型表現為夜間雙側小腿肌肉隱痛,不伴紅腫發熱,晨起活動后緩解。這與骨骼快速生長時肌肉肌腱牽拉有關,可通過熱敷、按摩緩解。需注意與病理性疼痛鑒別,若疼痛持續加重或伴隨其他癥狀需就醫。
2、運動損傷:
過度運動可能導致肌肉拉傷、韌帶扭傷或應力性骨折。疼痛多集中于特定部位,常伴腫脹淤青。急性損傷需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慢性勞損則需調整運動強度。反復發生的運動損傷需排查是否存在扁平足等結構異常。
3、骨骼發育異常: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Legg-Calvé-Perthes病或脛骨結節骨骺炎Osgood-Schlatter病是常見的發育性骨病。前者表現為髖關節活動受限伴跛行,后者可見脛骨前側隆起壓痛。這類疾病需要骨科專科評估,可能需支具固定或物理治療。
4、感染性疾病:
骨髓炎或化膿性關節炎會引起劇烈腿痛伴高熱,常見于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疼痛部位皮膚發紅發熱,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需及時靜脈抗生素治療,延誤可能造成永久性關節損害。病毒感染后的一過性滑膜炎也是兒童跛行的常見原因。
5、風濕免疫性疾病: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可能以膝關節腫痛為首發癥狀,晨僵明顯且持續超過6周。實驗室檢查可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或抗核抗體異常。這類疾病需要長期免疫調節治療,早期干預可預防關節畸形。需注意與鏈球菌感染后的反應性關節炎相鑒別。
建議家長記錄孩子腿疼的發作時間、部位特征和伴隨癥狀。保證每日適量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選擇適合年齡的運動鞋避免足部受力異常。夜間疼痛時可嘗試溫水泡腳配合輕柔按摩,若疼痛影響日常活動、持續超過1周或伴隨發熱、關節腫脹、皮膚改變等癥狀,應及時至兒科或骨科就診完善X線、超聲或血液檢查。日常注意觀察孩子步態變化,避免過度限制活動量但也要防止運動損傷的累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