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內炎可能導致失明,具體風險取決于感染類型、治療時機及個體差異。眼內炎可通過抗生素治療、玻璃體切除術等方式干預,通常由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外傷、術后并發癥、全身感染擴散等原因引起。
1、細菌感染:
細菌性眼內炎起病急驟,可能與眼部外傷、角膜潰瘍穿孔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眼痛、視力驟降、結膜充血等癥狀。早期需靜脈注射萬古霉素、頭孢他啶等廣譜抗生素,嚴重時需聯合玻璃體腔注藥。
2、真菌感染:
真菌性眼內炎進展較緩,常見于農作物外傷或免疫低下人群,多伴隨前房積膿、角膜浸潤。治療需使用兩性霉素B、伏立康唑等抗真菌藥物,病程遷延者需考慮玻璃體切割手術清除病灶。
3、外傷因素:
眼球穿透傷易將環境微生物帶入眼內,24小時內未規范處理可能繼發化膿性炎癥。緊急處理包括傷口清創縫合、預防性抗生素滴眼液使用,避免揉眼或壓迫患眼。
4、術后并發癥:
白內障或青光眼術后可能因器械污染引發感染,表現為術后持續眼紅、畏光。需立即取房水培養明確病原體,并根據藥敏結果調整局部和全身用藥方案。
5、血行感染:
敗血癥、心內膜炎等全身感染可能通過血流波及眼部,多見于糖尿病患者。控制原發病同時需加強眼內炎監測,出現視物模糊需排查視網膜膿毒性栓塞。
日常需保持眼部清潔,避免臟水入眼;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術后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出現眼紅、疼痛、視力下降等癥狀需24小時內就診眼科急診。飲食上增加藍莓、胡蘿卜等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適度進行眼球轉動訓練促進血液循環。若治療延誤超過72小時,視網膜不可逆損傷風險顯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