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型紅斑狼瘡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具體表現為盤狀紅斑狼瘡、深在性紅斑狼瘡、腫脹性紅斑狼瘡、凍瘡樣紅斑狼瘡和新生兒紅斑狼瘡。
盤狀紅斑狼瘡是最常見的慢性皮膚型紅斑狼瘡,表現為邊界清晰的圓形或橢圓形紅斑,表面覆蓋鱗屑,常見于面部、頭皮和耳部。皮損可能遺留萎縮性瘢痕或色素沉著。避免日曬是關鍵護理措施,局部可外用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
深在性紅斑狼瘡又稱狼瘡性脂膜炎,表現為皮下深部結節或斑塊,好發于面部、上肢和軀干。皮損可能伴隨疼痛或觸痛,愈后易形成凹陷。該類型可能與免疫復合物沉積有關,需口服羥氯喹或沙利度胺進行系統治療。
腫脹性紅斑狼瘡表現為面部或四肢非凹陷性水腫性紅斑,皮溫升高但無鱗屑。紫外線照射可誘發或加重癥狀。該類型需與蕁麻疹鑒別,治療以避光和外用他克莫司軟膏為主,嚴重者可短期口服小劑量潑尼松。
凍瘡樣紅斑狼瘡多見于寒冷季節,表現為手指、足趾、鼻尖等末梢部位紫紅色斑塊,伴瘙癢或灼熱感。寒冷刺激和雷諾現象是常見誘因,需注意保暖并口服血管擴張劑如硝苯地平,局部可涂抹硝酸甘油軟膏。
新生兒紅斑狼瘡由母體抗SSA/Ro抗體經胎盤傳遞引起,表現為出生后數周出現的環狀紅斑,多分布于頭面部。常伴隨先天性心臟傳導阻滯,需進行心電圖監測。皮損通常在6個月內自行消退,嚴重者可外用弱效糖皮質激素。
皮膚型紅斑狼瘡患者需嚴格防曬,選擇SPF50+廣譜防曬霜并配合物理遮擋。飲食宜補充富含維生素D的魚類、蛋黃,限制光敏性食物如芹菜、無花果。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定期皮膚科隨訪可監測病情變化。出現發熱、關節痛或新發皮損時應及時就醫評估系統受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