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低于36度可通過調整環境溫度、增加衣物保暖、補充熱量攝入、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治療原發疾病等方式改善。低體溫可能由環境寒冷、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減退、感染、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環境調節:寒冷環境是導致體溫下降的常見生理性因素。保持室內溫度在20-24攝氏度,使用暖氣設備或電熱毯提升體感溫度。避免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中,外出時穿戴帽子、圍巾等防寒裝備。
2、營養支持:長期熱量攝入不足可能引發體溫調節異常。每日需攝入足量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面條等主食。適量增加堅果、牛油果等高熱量食物,飲用姜茶、紅糖水等溫熱飲品促進產熱。
3、運動干預:適度有氧運動能改善末梢循環。建議進行快走、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每次持續20-30分鐘。運動后及時擦干汗液,避免汗液蒸發導致體溫流失。手足冰涼者可做手指腳趾屈伸運動。
4、甲狀腺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是病理性低體溫的常見原因,可能與自身免疫異常、碘缺乏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畏寒、嗜睡等癥狀。需檢測TSH水平,遵醫囑使用左甲狀腺素鈉、甲狀腺片等藥物替代治療。
5、感染控制:嚴重感染可能導致體溫不升反降,與敗血癥、肺炎等疾病相關,常見于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進行血常規、降鈣素原等檢查,根據病原學結果選擇頭孢曲松、莫西沙星等抗感染藥物。
日常應注意監測晨起空腹體溫,選擇易消化高蛋白食物如雞蛋羹、魚肉粥。進行八段錦等養生操鍛煉時避免大汗淋漓,寒冷季節可睡前用40℃溫水泡腳15分鐘。如持續體溫低于35.5℃伴意識模糊需急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