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青光眼可通過藥物控制、激光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該疾病通常由眼球鈍挫傷、穿通傷、化學傷、眼內出血、晶狀體脫位等因素引起。
1、藥物控制:急性期需快速降低眼壓,常用碳酸酐酶抑制劑如乙酰唑胺、β受體阻滯劑如噻嗎洛爾、前列腺素衍生物如拉坦前列素。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長期規律使用,避免自行停藥導致眼壓波動。
2、激光治療:對于房角結構損傷者,可選擇激光周邊虹膜成形術或激光小梁成形術。激光能改善房水引流,適用于早期房角粘連或小梁網功能異常患者,術后需定期復查眼壓。
3、手術干預:頑固性高眼壓需行小梁切除術或青光眼引流閥植入術。手術通過建立新房水排出通道控制眼壓,術后可能出現淺前房、濾過泡滲漏等并發癥,需密切隨訪。
4、原發傷處理:合并晶狀體脫位者需行晶狀體摘除,眼內出血需玻璃體切割。創傷修復與青光眼治療需同步進行,避免二次損傷加重房角結構破壞。
5、長期監測:即使眼壓穩定,仍需每3-6個月檢查視野和視神經。外傷性青光眼具有遲發性特點,部分患者數年后仍可能出現視功能惡化。
日常需避免劇烈運動及眼部碰撞,控制鈉鹽攝入每日不超過5g。建議選擇游泳、散步等低沖擊運動,佩戴防護鏡防止二次外傷。保持每日8小時睡眠有助于房水循環穩定,連續用眼40分鐘應休息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