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月經右下腹疼痛可能由原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卵巢囊腫、闌尾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熱敷、藥物緩解、手術干預等方式治療。
1、原發性痛經:前列腺素分泌過多導致子宮收縮過強,疼痛多呈痙攣性。建議經期避免劇烈運動,適當熱敷下腹部緩解癥狀。疼痛明顯時可服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或萘普生等非甾體抗炎藥。
2、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內膜組織侵犯右側附件區域,可能與經血逆流、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痛經、性交痛等癥狀。臨床常用地諾孕素、戈舍瑞林等藥物抑制內膜生長,嚴重者需行腹腔鏡病灶切除術。
3、盆腔炎癥:右側輸卵管卵巢受累時產生持續性鈍痛,多與衣原體、淋球菌感染相關。急性期需足療程使用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慢性炎癥可配合超短波物理治療。
4、卵巢囊腫:右側黃體囊腫或巧囊在月經期易發生扭轉或破裂,突發撕裂樣疼痛伴惡心嘔吐。超聲確診后,生理性囊腫可觀察3個月經周期,病理性囊腫需行囊腫剝除術或附件切除術。
5、闌尾炎混淆:月經期免疫力下降可能誘發闌尾炎,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伴發熱。需急診行闌尾超聲或CT檢查,確診后立即進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避免化膿穿孔。
經期右下腹痛需區分生理性與病理性原因,建議記錄疼痛特征與月經周期關系。日常避免生冷飲食,適量飲用姜茶暖宮,疼痛持續超過72小時或伴隨發熱、嘔吐需及時婦科就診排查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