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酸痛可能由運動損傷、長時間站立、鞋子不合適、關節炎、肌腱炎等原因引起,可通過休息冷敷、更換鞋子、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等方式緩解。
1、運動損傷:劇烈運動或意外扭傷可能導致腳踝周圍韌帶拉傷或軟組織挫傷。急性期需遵循RICE原則休息、冰敷、加壓包扎、抬高患肢,48小時后可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避免患肢負重活動2-3周。
2、長時間站立:持續站立工作或行走會使踝關節周圍肌肉持續緊張。建議每1-2小時坐下休息10分鐘,工作時穿著具有足弓支撐功能的減壓鞋墊,晚間可用40℃溫水泡腳15分鐘緩解疲勞。
3、鞋子不合適:高跟鞋或鞋底過硬的鞋子會改變足部生物力學。選擇鞋頭寬松、鞋跟低于3厘米的軟底鞋,運動時穿著專業跑鞋。存在扁平足者可配置定制矯形鞋墊改善足弓支撐。
4、關節炎:骨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可能累及踝關節,通常伴隨晨僵、關節腫脹。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可緩解疼痛,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能改善潤滑。低強度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有助于保持關節活動度。
5、肌腱炎:跟腱或脛后肌腱反復勞損會出現局部壓痛和活動受限。急性期需制動并口服洛索洛芬鈉,慢性期可采用體外沖擊波治療。保守治療無效的跟腱斷裂需行肌腱修復術或肌腱轉位術。
日常應注意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荷,攝入富含鈣質的牛奶、豆制品和維生素D的深海魚。進行提踵訓練、彈力帶抗阻練習可增強踝周肌肉力量,運動前后做好動態拉伸。若疼痛持續超過兩周或出現明顯腫脹變形,需及時至骨科就診排除骨折、滑膜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