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可通過母嬰傳播、父嬰接觸傳播等途徑傳染給孩子。預防措施包括孕前篩查、新生兒免疫接種、避免體液接觸、父親抗病毒治療、定期肝功能監測。
1、母嬰阻斷干預:母親未感染時,父嬰傳播風險主要源于分娩過程或產后密切接觸。新生兒需在12小時內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針接種。母親妊娠晚期可檢測HBV-DNA載量,高病毒載量者需在醫生指導下考慮抗病毒治療。
2、家庭接觸防護:日常生活接觸一般不傳播病毒,但需避免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父親皮膚黏膜破損時應妥善包扎,污染物需用含氯消毒劑處理。家庭成員可檢測乙肝兩對半,表面抗體陰性者建議補種疫苗。
3、父系傳播管理:父親為乙肝患者時,孕前應檢測HBV-DNA和肝功能。病毒活躍復制者可使用恩替卡韋、替諾福韋等抗病毒藥物降低傳染風險。精液中存在病毒但通過生殖細胞傳播的幾率極低,輔助生殖技術中需進行精子洗滌。
4、免疫效果監測:兒童完成疫苗接種后1-2個月應檢測乙肝表面抗體,滴度不足10mIU/ml需加強免疫。家庭成員每年復查抗體水平,維持表面抗體陽性可有效預防家庭內傳播。父親持續病毒學應答狀態下,日常擁抱、親吻不會傳播病毒。
5、長期風險防控:兒童7歲后需復查乙肝五項指標,抗體消失者考慮加強接種。父親應每3-6個月監測肝功能,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飲酒和肝毒性藥物。家庭餐具正常清洗消毒即可,分餐制并非必要措施。
父親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時,子女通過規范免疫接種可獲得95%以上的保護率。日常飲食注意均衡營養,多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和優質蛋白的魚肉蛋奶。適度運動有助于增強免疫力,推薦每周進行3-5次有氧運動。家庭成員不必過度恐慌,但需建立科學的防護意識,定期進行血清學檢測和臨床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