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丹毒可能由皮膚破損接觸感染源、職業暴露、免疫功能低下、基礎皮膚病、動物源性接觸等原因引起。
微小皮膚裂口或傷口是病原體入侵的主要途徑。處理生鮮水產、家禽時,創傷部位接觸帶菌物質易引發感染。日常需避免徒手操作生肉,傷口及時用碘伏消毒并覆蓋防水敷料。
漁民、屠宰工人、廚師等職業人群感染風險顯著增高。長期接觸帶菌的魚類、肉類、動物皮毛可能增加感染概率。工作時應佩戴加厚橡膠手套,作業后使用氯己定洗手液徹底清潔。
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更易發病。機體防御功能減弱時,紅斑丹毒絲菌更易在皮下組織繁殖擴散。這類人群需定期監測血糖,避免接觸潛在污染源。
濕疹、銀屑病等慢性皮膚病患者可能出現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破損的皮膚表面為細菌定植創造條件,表現為局部紫紅色斑塊伴灼痛。控制原發病可涂抹他克莫司軟膏,急性期配合紅光治療。
豬、禽類等動物攜帶紅斑丹毒絲菌率較高。被帶菌動物咬傷或抓傷后,3-7天內可能出現境界清楚的疼痛性紅斑。接觸活體動物后需立即用肥皂水沖洗15分鐘,疑似暴露可預防性口服多西環素。
日常需加強手衛生管理,接觸動物制品后使用75%酒精消毒。建議高風險職業者每年接種類丹毒疫苗,出現邊界清晰的紫紅色斑塊伴發熱時,需進行血培養檢測并靜脈注射青霉素G。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C增強皮膚抵抗力,適當進行游泳等低沖擊運動改善微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