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可能由志賀菌感染、阿米巴原蟲感染、飲食不潔、免疫力低下、慢性腸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腹瀉、腹痛、里急后重、發熱、黏液膿血便等癥狀。
1、腹瀉:痢疾患者排便次數明顯增多,糞便呈水樣或稀糊狀,嚴重時可能出現每小時數次排便。志賀菌感染常導致急性水樣腹瀉,阿米巴痢疾則多見果醬樣便。保持水分攝入可預防脫水,輕度病例可通過口服補液鹽調節電解質平衡。
2、腹痛:臍周或左下腹出現陣發性絞痛,排便后短暫緩解。疼痛程度與感染嚴重性相關,阿米巴痢疾可能出現右下腹疼痛需與闌尾炎鑒別。熱敷腹部可緩解痙攣,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加重腸黏膜損傷。
3、里急后重:直腸刺激癥狀表現為頻繁便意卻排便量少,伴有肛門墜脹感。這種癥狀在細菌性痢疾中尤為突出,患者可能持續有排便不盡感。坐浴可減輕肛門不適,嚴重時需用解痙藥物如山莨菪堿。
4、發熱:細菌感染常引發38-40℃高熱,阿米巴感染多為低熱或不發熱。發熱多伴隨寒戰、頭痛等全身癥狀,兒童可能出現熱性驚厥。物理降溫配合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熱藥可控制體溫,血便伴高熱需靜脈抗生素治療。
5、黏液膿血便:典型表現為糞便混有鮮紅血液和灰白色黏液,細菌性痢疾可見糞質中均勻混合膿血,阿米巴痢疾則表現為暗紅色血性黏液附著于糞便表面。便常規檢查可區分感染類型,嚴重出血需輸血支持。
患者應選擇低渣流質飲食如米湯、藕粉,避免牛奶等產氣食物。癥狀緩解后逐步過渡到低纖維軟食,恢復期補充復合維生素B。保持肛門清潔預防繼發感染,便后使用溫水清洗。出現持續高熱、意識改變或便血量超過50ml需緊急就醫,慢性痢疾患者需定期腸鏡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