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的典型癥狀包括皮膚風團、瘙癢、紅腫,嚴重時可伴血管性水腫或過敏性休克。癥狀發展通常經歷早期風團形成、進展期瘙癢加劇、終末期系統反應三個階段。
1、風團形成:
初期表現為突發的粉紅色或蒼白色風團,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邊界清晰,中心區常呈蒼白隆起。風團具有游走性特點,單個皮損通常在24小時內消退,但新皮損可反復出現。皮膚劃痕試驗陽性是特征性表現,輕度機械刺激即可誘發條索狀隆起。
2、瘙癢加劇:
進展期瘙癢程度與組胺釋放量正相關,夜間癥狀往往加重。患者常因搔抓導致風團融合成片狀水腫,嚴重者在眼瞼、口唇等疏松組織處形成血管性水腫。約40%患者伴隨燒灼感或刺痛,可能與感覺神經末梢受刺激有關。
3、系統反應:
重度蕁麻疹可出現全身癥狀,包括低熱38℃以下、關節酸痛、頭痛等。累及消化道時表現為腹痛、腹瀉;呼吸道受累時出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需警惕過敏性休克風險。血清IgE水平升高者更易出現系統癥狀。
4、慢性特征:
病程超過6周即屬慢性蕁麻疹,風團呈現間歇性發作,發作周期從數天至數月不等。慢性患者常見誘發因素包括壓力、溫度變化、衣物摩擦等物理刺激,部分與甲狀腺功能異常等自身免疫疾病相關。
5、特殊類型:
膽堿能性蕁麻疹表現為運動或情緒激動后出現針尖大小風團;寒冷性蕁麻疹遇冷刺激后發作;日光性蕁麻疹暴露部位出現皮損。這些特殊類型可能不伴典型瘙癢,但會有刺痛或緊繃感。
建議發作期間穿著寬松棉質衣物,避免熱水燙洗和酒精攝入。記錄飲食日記有助于識別過敏原,慢性患者可嘗試低溫淋浴緩解瘙癢。急性發作伴呼吸困難或吞咽障礙需立即就醫,慢性反復發作建議檢測甲狀腺功能、幽門螺桿菌等潛在誘因。適度補充維生素D可能改善免疫調節功能,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