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容量不足可能由體液丟失過多、攝入不足、腎臟疾病、內分泌紊亂、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體液丟失:
急性失血、嚴重燒傷或持續腹瀉嘔吐會導致體液大量流失。消化道出血每小時可丟失500毫升血液,大面積燒傷患者每日經創面失液量可達體重的10%。體液丟失后血管內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引發心率增快、血壓下降等代償反應。
2、攝入不足:
長期飲水過少或進食困難會造成慢性血容量不足。老年癡呆患者每日飲水量常不足800毫升,神經性厭食癥患者日均攝入量低于基礎代謝需求的60%。持續低攝入狀態會導致血液濃縮,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壓積升高。
3、腎臟病變:
慢性腎病后期尿濃縮功能喪失,每日尿量可達3000毫升以上。糖尿病腎病伴隨滲透性利尿,急性腎小管壞死時腎小管重吸收障礙。這些情況均會造成水分經腎臟異常丟失,需監測24小時尿量及電解質變化。
4、激素異常:
抗利尿激素分泌異常綜合征患者腎臟排水過多,每日尿量超過4000毫升。原發性醛固酮減少癥導致鈉離子持續流失,尿鈉濃度大于20mmol/L。內分泌疾病引起的血容量不足需結合激素水平檢測確診。
5、藥物影響:
利尿劑如呋塞米通過抑制腎小管重吸收促進排水,降壓藥硝苯地平可能引起血管擴張性低血容量。化療藥物順鉑具有腎毒性,可導致腎性失鹽。用藥期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需警惕血容量不足。
建議每日保證1500-2000毫升水分攝入,運動后及時補充含電解質飲料。存在慢性腹瀉或嘔吐時可口服補液鹽,含鈉、鉀、葡萄糖的配方能促進腸道水分吸收。心腎功能不全者需在醫生指導下控制入量,定期監測體重變化。出現明顯口渴、少尿、皮膚彈性下降等脫水表現時,應立即就醫評估靜脈補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