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腸癌可通過結腸鏡檢查、影像學檢查、腫瘤標志物檢測、糞便潛血試驗和病理活檢等方式確診。早期篩查對提高治愈率至關重要。
1、結腸鏡檢查:
結腸鏡是診斷盲腸癌的金標準,可直接觀察盲腸黏膜病變并取組織活檢。檢查前需進行腸道清潔準備,醫生通過內鏡發現腫瘤后,可同時進行病理取樣。對于高危人群如長期腸道炎癥患者,建議每3-5年定期篩查。
2、影像學檢查:
CT或MRI可評估腫瘤浸潤深度及遠處轉移情況。增強CT能清晰顯示腸壁增厚和淋巴結腫大,MRI對軟組織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判斷腫瘤與周圍器官關系。PET-CT可用于全身轉移灶篩查,但價格較高。
3、腫瘤標志物檢測:
CEA和CA19-9是常用輔助指標,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腫瘤。但特異性較低,需結合其他檢查。術后定期監測標志物水平可幫助判斷復發風險,持續升高可能預示轉移。
4、糞便潛血試驗:
通過檢測糞便中微量血液發現早期病變,適合大規模篩查。免疫法檢測特異性較高,但需注意痔瘡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導致假陽性。陽性者需進一步做結腸鏡檢查明確出血原因。
5、病理活檢:
通過結腸鏡或手術獲取的組織標本進行病理學診斷,可明確腫瘤類型和分化程度。免疫組化檢測能確定分子分型,指導靶向治療。活檢是確診惡性腫瘤的唯一標準。
日常需保持高纖維低脂飲食,限制紅肉攝入,增加全谷物和新鮮蔬果。規律運動可降低腸癌風險,建議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鍛煉。50歲以上人群應定期篩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40歲。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痛或體重下降等癥狀時及時就醫,避免延誤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