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經性耳聾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言語識別率降低、聽覺過敏及眩暈。這些癥狀可能由內耳毛細胞損傷、聽神經病變、遺傳因素、噪聲暴露或藥物毒性等原因引起。
1、聽力下降:
聽力下降是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核心表現,患者常感覺聲音遙遠或模糊。早期可能僅對高頻音如鳥鳴、電話鈴聲不敏感,逐漸發展為對日常對話困難。聽力測試顯示氣導和骨導均下降,且無傳導性耳聾的骨氣導差。這種下降通常不可逆,需通過助聽器或人工耳蝸進行補償。
2、耳鳴:
約80%患者伴隨耳鳴,多為高調蟬鳴聲或嗡嗡聲,安靜環境下尤為明顯。耳鳴可能與內耳毛細胞異常放電或中樞聽覺通路重組有關。持續耳鳴可能引發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需結合聲音掩蔽療法或認知行為干預緩解癥狀。
3、言語識別障礙:
患者雖能聽到聲音,但難以理解語義,尤其在嘈雜環境中表現顯著。這與內耳頻率分辨能力下降及聽覺中樞處理異常相關。典型表現為混淆相似發音詞匯如“四”與“十”,嚴重影響社交溝通。言語訓練和降噪助聽器可改善部分功能。
4、聽覺過敏:
部分患者對普通音量感到刺耳或疼痛,稱為聽覺過敏。機制可能與聽覺通路抑制功能喪失或中樞增益調節異常有關。常見于突發性耳聾或梅尼埃病早期,需避免強聲刺激并結合脫敏療法。
5、眩暈:
當病變累及前庭系統時,可出現旋轉性眩暈伴惡心嘔吐,持續數小時至數天。多見于梅尼埃病或前庭神經炎,需與中樞性眩暈鑒別。急性期需臥床休息,后期通過前庭康復訓練促進代償。
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需避免噪聲暴露、控制心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并保證充足睡眠以減緩聽力退化。日常可補充富含維生素B12、葉酸及鎂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堅果,適度進行前庭訓練如平衡操。建議每6-12個月復查純音測聽,若出現突發聽力下降或眩暈加重需立即就診。助聽設備的選擇應經專業驗配,避免自行購買不匹配的放大器造成二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