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粘連是由盆腔內組織異常粘連引起的疾病,可能由感染、手術創傷、子宮內膜異位癥、炎癥反應及先天發育異常等因素引起。
1、感染因素:
盆腔炎性疾病是導致粘連的常見原因,細菌或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后,炎癥反應會刺激腹膜分泌纖維蛋白,形成粘連帶。急性盆腔炎未及時治療可能轉為慢性,持續炎癥加重粘連程度。伴隨下腹隱痛、異常陰道分泌物等癥狀,需通過抗生素治療控制感染。
2、手術創傷:
盆腔手術如剖宮產、子宮肌瘤剔除等可能損傷腹膜,創面愈合過程中纖維組織過度增生形成粘連。手術操作越復雜、范圍越廣,粘連風險越高。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防粘連材料使用可降低發生率,嚴重者需二次手術松解粘連。
3、子宮內膜異位癥:
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在盆腔種植生長,周期性出血刺激周圍組織產生炎性反應,逐漸形成纖維性粘連。患者多有進行性加重的痛經、性交痛,腹腔鏡檢查是診斷金標準,需藥物抑制內膜生長或手術清除病灶。
4、炎癥反應:
結核性腹膜炎、闌尾炎穿孔等非生殖系統炎癥波及盆腔時,炎性滲出物機化可導致廣泛粘連。這類粘連多累及腸管,可能引發腸梗阻,需聯合抗結核治療或外科干預。長期低熱、消瘦等全身癥狀較明顯。
5、先天發育異常:
苗勒管發育不全等先天性疾病可能伴隨盆腔解剖結構異常,組織接觸面易發生粘連。青少年期即可出現周期性腹痛,影像學檢查顯示子宮畸形,需個體化制定手術矯正方案。
盆腔粘連患者日常需避免劇烈運動以防粘連帶牽拉疼痛,建議溫水坐浴緩解不適。飲食上增加富含維生素C的果蔬促進膠原代謝,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減少盆腔充血。定期婦科檢查監測病情變化,出現急性腹痛或排便異常應及時就醫。適度盆底肌鍛煉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但需在專業指導下進行以避免過度用力加重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