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胃的常用穴位主要有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公孫。
1、足三里:
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該穴位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功效。通過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可以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對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日常保健可用拇指指腹按壓,每次持續3-5分鐘。
2、中脘: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處。中脘穴是任脈的重要穴位,也是胃的募穴,直接關聯脾胃功能。刺激該穴位能調和胃氣、消食導滯,緩解胃痛、腹脹、嘔吐等不適。可采用掌根順時針揉按的方式,配合腹式呼吸效果更佳。孕婦及飯后1小時內不宜按壓。
3、脾俞:
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作為脾的背俞穴,脾俞能健脾化濕、益氣生血,適用于脾虛引起的腹瀉、水腫、乏力等癥狀。刺激方法包括指壓、艾灸或拔罐,但需注意力度適中,脊椎部位避免重手法。可與胃俞穴配合使用增強效果。
4、胃俞:
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該穴位是胃的背俞穴,主治胃脘痛、反酸噯氣等胃部疾患。現代研究表明刺激胃俞能調節胃酸分泌,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操作時可用拇指指節按壓,配合熱敷效果更好。急性胃潰瘍發作期應避免強刺激。
5、公孫:
位于足內側緣,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凹陷處。作為脾經的絡穴,公孫穴具有健脾和胃、調理沖任的作用,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有顯著改善效果。日常可用拇指指甲輕掐或按摩棒滾動刺激,建議晨起空腹時操作效果最佳。
脾胃保健需長期堅持穴位刺激,建議每日選擇2-3個穴位交替按摩,每個穴位操作3-5分鐘。配合規律飲食,避免生冷油膩食物,適量食用山藥、紅棗、薏米等健脾食材。飯后1小時可進行溫和散步促進消化,避免立即躺臥。若存在嚴重脾胃疾病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查,穴位保健僅作為輔助手段。保持情緒舒暢對脾胃功能也有積極影響,可通過冥想、八段錦等調節身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