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屬于小兒外科或普外科的緊急處理范疇,需及時就醫干預。腸套疊的治療方法主要有空氣灌腸復位、手術復位、液體靜壓復位、術后護理、并發癥預防。
1、空氣灌腸復位:
非手術治療首選方法,適用于發病48小時內無腸壞死征象的患兒。通過肛門插入導管注入氣體,在X線監視下利用氣壓推動套入的腸管復位。成功率約70%-90%,操作需由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與外科醫師協作完成。復位后需觀察24小時,確認無復發跡象。
2、手術復位:
適用于灌腸復位失敗、病程超過48小時或疑似腸壞死的病例。開腹手術中手法輕柔地將套疊腸段擠出,復位后檢查腸管血運。若發現腸壞死需切除病變腸段并行腸吻合術。腹腔鏡手術創傷較小,但需評估患兒全身狀況及術者操作經驗。
3、液體靜壓復位:
采用生理鹽水或造影劑替代空氣進行灌腸復位,在超聲引導下完成。適用于部分空氣灌腸失敗但尚未達到手術指征的病例,液體壓力更均勻且可避免腸穿孔風險。需嚴格控制灌注壓力不超過120mmHg,復位過程持續監測患兒生命體征。
4、術后護理:
術后需禁食至腸鳴音恢復,逐步過渡到流質飲食。密切觀察腹脹、嘔吐、血便等復發征兆。靜脈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術后1周內避免劇烈活動,定期復查腹部超聲排除復發可能。
5、并發癥預防:
重點防范腸穿孔、腹膜炎、敗血癥等嚴重并發癥。灌腸復位前需排除腸穿孔禁忌證,術中控制壓力梯度。術后出現持續發熱、腹膜刺激征需立即行剖腹探查。對反復發作的腸套疊應排查是否存在病理性誘因如梅克爾憩室、腸息肉等。
腸套疊患兒復位后應保持清淡易消化飲食2周,推薦米湯、稀粥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纖維及刺激性食物。恢復期可適當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但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日常注意觀察排便情況,出現異常哭鬧、屈腿動作等前驅癥狀需及時復診。未完全康復前避免劇烈跑跳等可能增加腹壓的活動,定期隨訪排除潛在器質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