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可通過手法復位、提肛運動、硬化劑注射、直腸懸吊術、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長期便秘、分娩損傷、盆底肌松弛、神經功能障礙、直腸黏膜松弛等原因引起。
1、手法復位:輕度脫垂可嘗試俯臥位抬高臀部,用手指涂抹石蠟油后將脫出腸管緩慢推回肛門。操作需輕柔避免黏膜損傷,復位后臥床休息1小時防止再次脫出。該方法適用于偶發性部分脫垂患者。
2、提肛運動:每日進行3組收縮肛門訓練,每組持續收縮10秒后放松,重復15-20次。通過增強肛提肌和恥骨直腸肌力量改善盆底支撐功能,需堅持3個月以上見效。可配合橋式運動、深蹲等強化核心肌群。
3、硬化劑注射:在直腸周圍間隙注射5%魚肝油酸鈉或無水乙醇,通過化學刺激引發纖維化粘連固定直腸。需分3-4次注射,每次間隔2周??赡艹霈F發熱、疼痛等反應,有效率約70%,適用于中度脫垂患者。
4、直腸懸吊術:采用Ripstein術式將直腸后壁固定于骶骨岬,或Orr術式用闊筋膜條懸吊直腸。手術需全身麻醉,術后需禁食3天并預防感染。復發率低于10%,適合重度完全性脫垂伴失禁者。
5、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對反復脫垂的冗長乙狀結腸實施Altemeier手術,經會陰切除脫垂直腸并行結腸肛管吻合。需造瘺保護吻合口,3個月后還納。適用于高齡體弱不耐受開腹手術的患者。
日常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奇亞籽等保持軟便,避免久蹲如廁。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有助于增強盆底肌力。嚴重脫垂伴有出血或嵌頓需立即就醫,術后需定期復查肛門功能。長期便秘患者建議使用乳果糖或聚乙二醇軟化糞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