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腫物不一定是癌癥,可能由痔瘡、直腸息肉、肛周膿腫、直腸脫垂、直腸癌等原因引起。
1、痔瘡:痔瘡是直腸下端靜脈叢曲張形成的團塊,可能與長期便秘、久坐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便血、肛門瘙癢等癥狀。日常可通過溫水坐浴、增加膳食纖維攝入緩解癥狀,嚴重時需行硬化劑注射或痔切除術。
2、直腸息肉:直腸黏膜增生形成的贅生物,可能與慢性炎癥、遺傳因素相關,常見癥狀為便血、黏液便。結腸鏡下電切術或黏膜切除術是主要治療方式,術后需定期復查腸鏡。
3、肛周膿腫:肛腺感染引發的化膿性疾病,多與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有關,表現為肛門劇痛、發熱。早期需抗生素治療,成熟膿腫需切開引流,配合高錳酸鉀坐浴促進愈合。
4、直腸脫垂:直腸壁全層或部分脫出肛門外,常見于老年人和經產婦,與盆底肌松弛相關。輕度脫垂可通過提肛運動改善,重度需行直腸懸吊固定術,術后避免負重勞動。
5、直腸癌:惡性腫瘤占直腸腫物的20%-30%,與高脂飲食、家族史密切相關,典型癥狀包括便血、里急后重。確診需腸鏡活檢,根據分期選擇根治性手術配合放化療,早期五年生存率可達90%。
日常需保持每日30克膳食纖維攝入,推薦燕麥、西蘭花等食物;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每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便后建議使用溫水清洗肛門。出現持續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超過2周時,應及時進行肛門指檢和結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