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皮炎可通過皮膚科就診、抗組胺藥物使用、糖皮質激素外用、光療、心理疏導等方式治療。神經性皮炎通常由精神壓力、皮膚干燥、過敏反應、免疫異常、遺傳傾向等原因引起。
神經性皮炎首選皮膚科進行專業診斷,醫生通過視診和皮膚鏡檢查評估皮損特征。需與濕疹、銀屑病等疾病鑒別,必要時進行皮膚活檢或過敏原檢測。規范化診療可避免誤診誤治。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口服抗組胺藥能緩解瘙癢癥狀。這類藥物通過阻斷組胺H1受體減輕炎癥反應,適用于伴有明顯搔抓行為的患者。需注意第一代抗組胺藥可能引起嗜睡副作用。
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軟膏等中效外用激素可控制局部炎癥。使用時需遵循短期間斷原則,避免長期連續涂抹導致皮膚萎縮。面部及皮膚褶皺部位建議選用弱效制劑。
窄譜UVB照射通過調節皮膚免疫反應改善苔蘚樣變。每周2-3次治療,累計15-20次可見明顯效果。光療對頑固性皮損效果顯著,但需防護紫外線可能引發的光老化風險。
認知行為療法可緩解焦慮抑郁等誘發因素。放松訓練配合生物反饋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打破瘙癢-搔抓惡性循環。嚴重心理障礙者需轉診精神科聯合治療。
神經性皮炎患者應避免辛辣刺激飲食,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攝入。穿著純棉透氣衣物減少摩擦,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堅持涂抹尿素軟膏保持皮膚濕潤,配合八段錦等舒緩運動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病程超過2個月或皮損泛發者需及時復診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