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內陷可通過調整呼吸方式、控制鼻咽部炎癥、避免氣壓驟變、改善咽鼓管功能、及時治療過敏性疾病等方式預防。鼓膜內陷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礙、上呼吸道感染、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氣壓損傷等原因引起。
1、調整呼吸方式:長期口呼吸易導致咽鼓管開放異常,建議通過鼻腔呼吸訓練改善。可嘗試腹式呼吸練習,每天2次,每次10分鐘。游泳時注意避免嗆水刺激鼻咽部。感冒期間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逆行感染。
2、控制鼻咽炎癥: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會引發咽鼓管黏膜水腫,需及時治療感冒。鼻竇炎患者可進行鼻腔沖洗,使用生理鹽水每日清潔2次。急性中耳炎發作時應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頭孢克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3、避免氣壓驟變:乘坐飛機時可咀嚼口香糖促進咽鼓管開放,起飛降落時做吞咽動作。潛水時需控制下潛速度,每下降2米做一次耳壓平衡。高壓氧治療前應評估咽鼓管功能,必要時預先使用呋麻滴鼻液。
4、改善咽鼓管功能:經常進行鼓膜按摩,用食指輕壓耳屏后快速松開。瓦爾薩爾瓦動作每日練習3組,每組5次。咽鼓管功能不良者可嘗試吹氣球訓練,每周3次,每次持續10分鐘。腺樣體肥大患者需考慮手術切除。
5、治療過敏疾病:過敏性鼻炎患者應避免接觸塵螨、花粉等過敏原,可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長期鼻塞者需使用鼻用糖皮質激素如布地奈德噴霧。嚴重病例可進行脫敏治療,定期檢測血清特異性IgE水平。
預防鼓膜內陷需建立健康生活習慣,每日保證充足水分攝入,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增強抵抗力,運動時注意呼吸節奏控制。寒冷季節注意耳部保暖,洗澡后及時擦干外耳道。乘坐交通工具時可備無糖硬糖促進吞咽,嬰幼兒喂奶時保持半豎立姿勢。定期進行耳鼻喉科檢查,發現聽力下降或耳悶脹感應及時就診評估鼓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