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傳播方式主要有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直接接觸感染者糞便、不良衛生習慣、生食受污染的海產品、與感染者密切接觸等。
1、污染食物水源:
甲肝病毒可通過被感染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傳播。病毒在體外環境可存活較長時間,食用未經充分加熱的污染食物或飲用未經消毒的污染水源是常見傳播途徑。貝類等海產品若生長在受污染水域,容易富集病毒。
2、直接接觸糞便:
接觸感染者糞便后未徹底洗手可能造成傳播。病毒可通過污染的手部接觸口鼻黏膜進入體內,常見于照護嬰幼兒或處理感染者排泄物時。醫療機構、托幼機構等集體場所需特別注意糞便處理流程。
3、不良衛生習慣:
飯前便后不洗手、共用個人物品等行為增加傳播風險。病毒可通過污染的手部、餐具、毛巾等物品間接傳播。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或人群聚集場所更易發生交叉感染。
4、生食海產品:
生蠔、蛤蜊等濾食性海產品可能富集水中病毒。生食或半生食用這些海產品是沿海地區甲肝暴發的重要原因。病毒在60℃以上高溫處理5分鐘以上才能被滅活。
5、密切接觸傳播:
與急性期患者共同生活或性接觸可能傳播病毒。感染者糞便中病毒濃度在發病前2周至發病后1周最高,此期間傳染性最強。家庭成員、性伴侶等密切接觸者屬于高風險人群。
預防甲肝需注重飲食衛生,避免飲用生水,食物充分加熱,海產品徹底煮熟。養成勤洗手習慣,特別是處理食物前和如廁后。集體單位應做好環境消毒,規范處理排泄物。高風險人群可接種甲肝疫苗獲得主動免疫保護。出現乏力、食欲減退、黃疸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