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可通過保守治療、藥物治療、硬化劑注射、膠圈套扎、手術切除等方式治療。痔瘡通常由長期便秘、久坐久站、妊娠腹壓增高、靜脈曲張、肛墊下移等原因引起。
調整生活方式是基礎干預手段。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每日飲水量不低于1500ml。避免如廁時久蹲,建議使用馬桶腳凳保持35度角。溫水坐浴每日2次可緩解肛周水腫。
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太寧復方角菜酸酯栓、地奧司明片等藥物可改善局部循環。藥物適用于Ⅰ-Ⅱ期內痔出血,需持續使用2周。伴隨肛門墜脹時可聯合布洛芬緩釋膠囊鎮痛。
硬化劑注射適用于出血性內痔,將聚桂醇注入痔核基部血管。治療后3天內避免劇烈運動,可能出現短暫肛門灼熱感。該方法對脫垂型痔瘡效果有限。
膠圈套扎術通過阻斷痔核血供使其萎縮,門診即可完成操作。術后需觀察套扎環脫落情況,約5%患者可能出現繼發出血。禁用于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混合痔嵌頓、Ⅲ度以上脫垂需行外剝內扎術或PPH手術。術后創面愈合需2-4周,可能出現暫時性肛門失禁。急性血栓性外痔48小時內需急診手術清除血塊。
保持每日30分鐘快走或游泳促進腸道蠕動,避免騎行等壓迫會陰部運動。術后兩周內選擇魚肉、蒸蛋等低渣飲食,排便后使用智能馬桶沖洗。定期進行肛門括約肌收縮訓練可預防復發,每年肛腸專科復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