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鎖骨骨折可通過手法復位、支具固定、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該損傷通常由跌倒撞擊、產傷、運動創傷、骨骼發育異常、暴力外傷等因素引起。
1、手法復位:適用于無明顯移位或輕度移位的骨折。醫生通過牽引和按壓使骨折端恢復對位,操作需輕柔避免二次損傷。復位后需定期復查X光確認恢復情況,通常配合支具固定4-6周。
2、支具固定:常用鎖骨帶或8字繃帶限制肩關節活動。選擇透氣材質避免皮膚壓瘡,每日檢查肢體末梢血運。固定期間保持脊柱中立位睡眠,避免側臥壓迫患側,每2周調整松緊度。
3、藥物治療:疼痛明顯時可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緩解癥狀。伴隨軟組織腫脹可外敷氟比洛芬凝膠貼膏,嚴重腫脹者短期口服七葉皂苷鈉片促進消腫。需遵醫囑控制用藥周期。
4、物理治療:拆除固定后開展肩關節鐘擺訓練、爬墻運動等康復鍛煉。采用超聲波治療促進骨痂形成,配合冷熱敷交替緩解肌肉僵硬。每周3次持續2個月,逐步恢復關節活動度。
5、手術治療:開放復位內固定適用于嚴重移位或合并血管神經損傷者。可選擇彈性髓內釘或重建鋼板固定,術后24小時開始被動關節活動。術后6周復查骨愈合情況,3個月內避免對抗性運動。
患兒日常需補充富含鈣質的牛奶、奶酪、深綠色蔬菜,配合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恢復期避免跑跳等劇烈活動,建議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定期監測雙上肢長度差異,若出現患側肢體麻木或持續疼痛需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