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刮治可能引發牙齦出血、牙齒敏感、暫時性松動、局部感染風險、咬合不適等短期危害。規范操作下長期風險較低,治療獲益遠大于潛在危害。
1、牙齦出血:刮治過程中器械可能刺激牙齦組織導致毛細血管破裂,術后24小時內滲血屬正?,F象。使用無菌棉球壓迫止血,避免反復吮吸或漱口。出血量較大時可局部應用止血海綿,多數患者3天內癥狀消失。
2、牙齒敏感:清除牙結石后牙根面暴露,冷熱刺激傳導增強引發短暫敏感。使用含氟脫敏牙膏配合軟毛牙刷,避免進食過冷過熱食物。臨床常用氟化鈉凝膠或樹脂封閉劑進行專業脫敏處理,2-4周逐漸緩解。
3、暫時松動:重度牙周炎患牙因炎癥消退后纖維組織重建,可能出現1-2度松動。限制患牙咀嚼負荷,配合牙周夾板固定。隨著牙槽骨修復,6-8周后穩固度逐步恢復,需定期復查咬合情況。
4、感染風險:操作不當可能將牙石碎屑推入齦下引發局部感染。術前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降低菌群負荷,術后口服阿莫西林或甲硝唑預防感染。出現腫脹化膿需及時切開引流,配合超聲清創處理。
5、咬合不適:齦下刮治可能暫時改變牙齒受力點,引發咀嚼酸脹感。進行咬合紙測試調整早接觸點,推薦流質飲食過渡。伴隨顳下頜關節不適者可進行熱敷,必要時采用咬合板分散應力。
牙周維護期建議每日使用牙線及間隙刷清潔牙縫,選擇含茶樹精油或聚維酮碘的漱口水抑制菌斑。增加維生素C和鈣質攝入促進牙齦修復,避免吸煙及過硬食物。定期進行牙周探診檢查,每3-6個月接受專業潔治。出現持續疼痛或異常松動需拍攝牙片評估骨組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