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名稱,屬于心境障礙的一種類型。雙相情感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在躁狂或輕躁狂發作與抑郁發作之間交替波動,可分為雙相I型、雙相II型和循環型三類。
1、疾病定義:
雙相情感障礙在醫學診斷標準中統一使用該名稱,而躁郁癥是其通俗說法。國際疾病分類ICD-11和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均采用雙相情感障礙作為標準術語,核心特征是出現至少一次躁狂或輕躁狂發作,通常伴隨抑郁發作。
2、癥狀表現:
躁狂期典型癥狀包括情緒高漲、思維奔逸、活動增多、睡眠需求減少等;抑郁期則表現為持續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精力下降等。雙相I型需滿足躁狂發作持續1周以上,雙相II型則要求至少1次輕躁狂和1次重度抑郁發作。
3、診斷標準:
臨床診斷需符合DSM-5的時間標準和嚴重程度標準,需排除物質濫用、甲狀腺疾病等器質性因素。情緒發作需持續一定時間躁狂4天以上,抑郁2周以上,且導致顯著社會功能損害。
4、發病機制:
病因涉及遺傳、神經生化及環境多因素交互作用。患者常有家族史,大腦內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多巴胺等失衡,生活應激事件可能誘發發作。神經影像學顯示前額葉、邊緣系統等腦區功能異常。
5、治療原則:
以心境穩定劑為基礎的綜合治療,常用藥物包括碳酸鋰、丙戊酸鈉等。需配合心理治療和社會功能康復,嚴重躁狂或抑郁發作可能需短期住院治療。規范治療可使60%患者獲得較好預后。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需保持規律作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攝入,建立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建議家屬學習疾病知識,識別復發預警信號如睡眠紊亂或情緒波動。定期復診調整治療方案,康復期可嘗試正念訓練等心理調節技術。注意避免過度壓力和環境刺激,維持用藥依從性是預防復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