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可以治療,主要通過降壓治療、硫酸鎂預防抽搐、密切監測母嬰狀況、適時終止妊娠、產后隨訪管理等方式干預。該病癥通常由血管內皮損傷、胎盤灌注不足、遺傳易感性、免疫調節異常、營養代謝失衡等因素引起。
1、降壓治療:
控制血壓是基礎治療手段,常用拉貝洛爾、硝苯地平緩釋片等藥物。血壓需穩定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避免波動過大影響胎盤血流。嚴重高血壓可能聯合甲基多巴,但需警惕胎兒生長受限風險。動態血壓監測和尿蛋白檢測需每周進行。
2、硫酸鎂應用:
硫酸鎂是預防子癇發作的首選藥物,通過阻斷神經肌肉傳導降低抽搐風險。治療期間需監測膝跳反射、呼吸頻率和尿量,血鎂濃度維持在4-7毫摩爾/升。出現呼吸抑制需立即停用并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拮抗。
3、母嬰監測:
每兩周進行胎兒超聲評估生長情況,臍動脈血流監測預測胎盤功能。孕婦需每日自測胎動,定期檢測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及眼底變化。出現持續性頭痛、視物模糊或上腹痛提示病情進展,需緊急處理。
4、終止妊娠:
孕周≥34周發生嚴重子癇前期建議終止妊娠,<34周可權衡利弊后短期期待治療。分娩方式優先考慮陰道分娩,產程中持續心電監護。剖宮產適用于胎兒窘迫或病情急劇惡化者,術后仍需繼續降壓治療。
5、產后管理:
產后6周內血壓可能持續升高,需維持降壓藥物治療。哺乳期首選拉貝洛爾,禁用ACEI類降壓藥。每3個月隨訪尿微量白蛋白及腎功能,有子癇前期病史者再次妊娠需早期啟動阿司匹林預防。
患者應保持每日鈉鹽攝入低于5克,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豆制品,適量食用富含鎂的堅果和綠葉蔬菜。建議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孕婦瑜伽,每周3-5次,每次不超過30分鐘。睡眠時采取左側臥位改善胎盤供血,每日記錄血壓和體重變化。出現雙下肢水腫加重或尿量明顯減少時需及時復診。產后6個月內應完成心血管風險評估,包括動態血壓監測和心臟超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