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袋形成主要由菌斑堆積、牙結石刺激、咬合創傷、全身性疾病及遺傳因素共同導致,表現為牙齦與牙根分離形成的病理性腔隙。
1、菌斑堆積:
口腔細菌在牙面形成生物膜,未及時清除的菌斑會釋放毒素刺激牙齦。長期積累導致牙齦炎癥,破壞牙齦與牙根之間的結合上皮,形成早期牙周袋。控制菌斑需每日正確刷牙并使用牙線。
2、牙結石刺激:
鈣化的菌斑形成牙結石,其粗糙表面持續機械刺激牙齦組織。牙結石壓迫齦緣并阻礙口腔自潔作用,加速牙周袋向深部發展。專業潔治可去除齦上齦下結石。
3、咬合創傷:
牙齒排列不齊或咬合關系異常時,異常咬合力會損傷牙周膜纖維。局部長期受力過大會造成牙槽骨吸收,伴隨牙齦退縮,形成深而窄的局限性牙周袋。正畸治療可改善咬合關系。
4、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會降低組織修復能力,患者更易發生牙周袋加深。這類患者牙周袋常伴有明顯出血和溢膿,需在控制原發病基礎上進行牙周治療。
5、遺傳因素:
部分人群存在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或膠原代謝異常,表現為早發性牙周炎。這類患者的牙周袋進展迅速,往往在年輕時即出現多牙位深牙周袋,需早期干預。
預防牙周袋需建立包含巴氏刷牙法、牙間隙清潔工具使用的日常口腔護理體系,每日攝入維生素C豐富的果蔬如獼猴桃、西蘭花等增強牙齦抵抗力,避免吸煙等加重牙周組織破壞的行為。每半年進行一次專業潔治,出現牙齦出血、牙齒松動等癥狀時及時就診。對于已形成的牙周袋,根據深度選擇齦下刮治、翻瓣手術等治療,重度骨吸收病例可能需引導骨再生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