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是胃黏膜長期慢性炎癥導致的腺體萎縮和功能減退,典型表現為上腹隱痛、餐后飽脹、食欲減退、貧血、體重下降。胃黏膜變薄、胃酸分泌減少是其主要病理特征。
1、上腹不適:多數患者出現持續性或間歇性上腹部隱痛、灼熱感,疼痛與進食無明確關聯。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導致對刺激性食物敏感,需避免辛辣、油膩飲食,建議采用少食多餐模式。
2、消化障礙: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引發早飽、噯氣、惡心等癥狀。胃排空延遲造成餐后腹脹明顯,可適量食用山楂、陳皮等促消化食物,餐后適度活動改善胃腸蠕動。
3、營養缺乏:胃內因子分泌減少影響維生素B12吸收,可能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患者常見面色蒼白、乏力,需定期檢測血清維生素B12水平,適當補充動物肝臟、魚類等富含B12的食物。
4、黏膜病變:胃鏡檢查可見黏膜蒼白、血管顯露、皺襞消失等特征性改變。病理活檢顯示腺體數量減少伴腸上皮化生,建議每1-2年復查胃鏡監測病變進展。
5、癌變風險:長期萎縮性胃炎可能發展為腸型胃癌,尤其伴隨幽門螺桿菌感染或重度腸化生時。定期篩查腫瘤標志物,出現嘔血、黑便等報警癥狀需立即就醫。
日常飲食應選擇易消化的魚肉、蒸蛋、南瓜等低纖維食物,避免腌制食品和酒精刺激。規律進行散步、太極拳等溫和運動促進胃腸血液循環,保持情緒穩定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經調節功能。出現持續消瘦或血紅蛋白低于90g/L時應至消化科專科就診,必要時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或內鏡下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