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性皮炎可通過斑貼試驗、皮膚鏡檢查、臨床表現評估、病史詢問及實驗室檢查等方式診斷,通常由過敏原刺激、化學物質接觸、物理摩擦、微生物感染或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斑貼試驗:
斑貼試驗是診斷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的金標準。將常見過敏原貼敷于背部或前臂皮膚,48小時后觀察局部反應。陽性表現為紅斑、丘疹或水皰,提示對特定物質過敏。常見測試過敏原包括鎳、鉻、香料、橡膠添加劑等。該檢查無創且特異性高,但需注意假陰性可能。
2、皮膚鏡檢查:
皮膚鏡可放大觀察皮損微觀結構,輔助鑒別接觸性皮炎與其他皮膚病。典型表現包括點狀血管、鱗屑及表皮水腫。對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可見邊界清晰的表皮壞死,而過敏性皮炎多顯示海綿水腫。該檢查快速便捷,適合門診初篩。
3、臨床表現評估:
接觸性皮炎典型表現為接觸部位出現紅斑、丘疹、水皰伴瘙癢或灼痛。急性期可見滲出,慢性期轉為苔蘚樣變。刺激性皮炎多邊界清晰,過敏性皮炎可超出接觸范圍。醫生會根據皮損形態、分布特點進行分級評估,需排除濕疹、銀屑病等相似疾病。
4、病史詢問:
詳細詢問職業暴露史、化妝品使用史及近期接觸物是診斷關鍵。重點了解癥狀出現時間與接觸物質的關聯性,是否接觸金屬飾品、清潔劑、植物等常見致敏原。反復發作患者需記錄生活日記追蹤可疑過敏原,這對非典型病例診斷尤為重要。
5、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提示過敏反應,嚴重病例需檢測血清IgE水平。組織病理學檢查適用于不典型病例,表現為表皮海綿水腫和真皮淋巴細胞浸潤。細菌培養可鑒別繼發感染,真菌檢查排除皮膚癬菌感染。
確診接觸性皮炎后應避免再次接觸致敏物質,日常選擇無香料護膚品,穿戴純棉衣物減少摩擦。急性期可用冷敷緩解瘙癢,慢性皮損需加強保濕修復皮膚屏障。建議記錄可疑致敏物清單,就診時攜帶日常接觸物品成分表供醫生參考。保持患處清潔干燥,避免搔抓導致繼發感染。反復發作或全身癥狀明顯者需及時轉診皮膚科專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