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擦藥后包裹保鮮膜可能由增強藥物滲透、防止藥物污染衣物、促進角質層水合作用、局部封包治療需求、特殊藥物使用要求等原因引起。
保鮮膜封包可形成密閉環境,提高皮膚表面溫度與濕度,促進角質層水化膨脹,使藥物分子更易穿透角質屏障。這種方法常用于治療銀屑病、慢性濕疹等角化異常性皮膚病,需配合水楊酸軟膏、尿素乳膏等角質松解劑使用。
油性藥膏或染色性藥物如煤焦油制劑、復方苯甲酸軟膏容易沾染衣物。保鮮膜物理隔離能避免藥物擴散,同時減少衣物摩擦導致的藥物流失,尤其適用于軀干、關節等易活動部位的外用藥護理。
封包狀態下汗液與水分無法蒸發,角質層含水量可從10%升至50%,顯著提升皮膚對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吸收率。這種作用對神經性皮炎、結節性癢疹等肥厚性皮損有治療優勢,但連續封包不宜超過8小時。
封包療法是皮膚科特殊治療手段,可能與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物生物利用度提高等因素有關。白癜風患者使用補骨脂酊后照光前常需封包,掌跖膿皰病需配合鹵米松乳膏進行間歇性封包。
部分藥物說明書明確要求封包使用,如5%氟尿嘧啶軟膏治療日光性角化病。維A酸類藥物封包可能增加刺激性,需嚴格遵醫囑。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避免足部長期封包以防感染。
實施封包前需清潔患處,藥物涂抹厚度以隱約可見皮膚為度,選用食品級PE保鮮膜單層包裹。封包期間觀察皮膚是否出現浸漬、毛囊炎等不良反應,糖尿病患者、兒童及皮膚感染期禁用。配合低糖飲食、補充維生素A/C/E可促進皮膚修復,避免搔抓及熱水燙洗等刺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