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流產可能由胚胎染色體異常、母體內分泌失調、子宮結構異常、感染因素、免疫系統紊亂等原因引起。
約50%的早期流產與胚胎染色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有關。非整倍體、三體綜合征等遺傳缺陷會導致胚胎發育停滯,多發生在妊娠8周內。這種情況屬于自然淘汰機制,通常無需特殊治療,建議流產后進行胚胎染色體檢測。
黃體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征等內分泌疾病會影響孕激素分泌。孕酮水平不足將導致子宮內膜容受性下降,無法維持胚胎著床。可通過孕酮補充、優甲樂等藥物調節,同時監測促甲狀腺激素和雌二醇水平。
子宮縱隔、宮腔粘連、子宮肌瘤等解剖學異常會限制胚胎生長空間。黏膜下肌瘤可能改變宮腔形態,子宮內膜息肉會影響胚胎著床。確診需通過宮腔鏡檢查,必要時行宮腔粘連分離術或肌瘤切除術。
弓形蟲、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TORCH感染可能直接損傷胚胎組織。細菌性陰道病引起的子宮內膜炎會破壞妊娠微環境。孕前篩查優生五項,感染期需使用阿奇霉素、更昔洛韋等抗微生物藥物治療。
抗磷脂抗體綜合征等自身免疫疾病會導致胎盤血管血栓形成。NK細胞活性過高可能攻擊胚胎組織。確診需檢測抗核抗體、抗心磷脂抗體,治療可采用低分子肝素、潑尼松等免疫調節劑。
預防早期流產需孕前3個月開始補充葉酸,保持每日400微克攝入量。適度進行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劇烈跑跳。規律監測基礎體溫和排卵周期,流產后建議間隔3-6個月再孕。反復流產患者應進行夫妻雙方染色體檢查,必要時考慮胚胎植入前遺傳學篩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