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皮屑增多可能由皮膚干燥、清潔不當、脂溢性皮炎、銀屑病、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1、皮膚干燥:環境濕度低或飲水不足導致角質層脫水脫落。建議涂抹凡士林或尿素軟膏保濕,避免頻繁掏耳刺激。冬季可使用加濕器維持室內濕度40%-60%。
2、清潔不當:過度使用酒精棉簽或堿性洗面奶破壞皮膚屏障。改用pH5.5弱酸性清潔劑,每周清理2-3次為宜。清理時用溫水浸濕棉球輕柔擦拭耳廓褶皺。
3、脂溢性皮炎:可能與馬拉色菌定植、皮脂分泌過剩有關,通常表現為油膩性鱗屑伴輕度瘙癢。局部涂抹2%酮康唑乳膏,避免攝入高糖高脂食物。每日用茶樹精油稀釋后局部涂抹可抑制真菌。
4、銀屑病:遺傳因素與免疫異常共同作用,典型表現為銀白色云母狀脫屑。需皮膚科確診后采用卡泊三醇軟膏聯合窄譜UVB光療。燕麥浴可緩解瘙癢,避免抓撓導致同形反應。
5、真菌感染:長期佩戴入耳式耳機或游泳后未擦干易誘發,鏡檢可見菌絲。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每日2次,療程不少于4周。將耳塞用75%酒精浸泡消毒,保持耳道干燥通風。
日常需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質枕頭,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洗發產品接觸耳部。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有助于維持皮膚健康,游泳時佩戴硅膠耳塞預防進水。若伴隨滲液、紅腫或聽力下降應及時就診排除外耳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