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細胞性黃疸可通過肝功能檢測、影像學檢查、血清學標志物分析、肝活檢、尿液檢查等方式診斷,通常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肝硬化、遺傳代謝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肝功能檢測:
血清膽紅素測定是診斷黃疸的基礎項目,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升高提示肝細胞性黃疸。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水平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轉移酶異常可能伴隨膽汁淤積。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時間評估肝臟合成功能,嚴重肝損傷時數值明顯下降。
2、影像學檢查:
腹部超聲可觀察肝臟形態結構,識別肝硬化、脂肪肝或占位性病變。CT或MRI能更精確顯示肝內膽管擴張、腫瘤等異常,磁共振胰膽管造影對膽道系統評估具有優勢。彈性成像技術可無創評估肝纖維化程度,幫助判斷慢性肝病進展階段。
3、血清學標志物:
甲、乙、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檢測明確病毒性肝炎病因,自身免疫性肝病需檢測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等。血清銅藍蛋白和鐵蛋白篩查Wilson病或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需特定基因檢測。腫瘤標志物如AFP輔助鑒別肝癌可能。
4、肝活檢病理:
經皮肝穿刺活檢是診斷金標準,能明確肝細胞壞死、炎癥程度及纖維化分期。病理可見肝細胞氣球樣變、嗜酸性小體形成,膽汁淤積時毛細膽管可見膽栓。免疫組化染色可鑒別特殊類型肝病,如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可見膽管上皮損傷。
5、尿液檢查:
尿膽原陽性提示溶血性或肝細胞性黃疸,尿膽紅素陽性見于膽汁排泄障礙。尿常規可發現伴隨的腎功能異常,尿銅定量對Wilson病診斷有參考價值。特殊情況下需檢測尿卟啉及其前體物質,排除卟啉病等代謝性疾病。
診斷期間需結合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長期飲酒史、用藥史或家族遺傳史具有重要提示意義。急性期建議臥床休息,給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飲食,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K。慢性患者需定期監測肝功能,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肝臟負擔。出現意識障礙、消化道出血等嚴重并發癥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