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激素類藥物、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等方式治療。該疾病可能與經血逆流、免疫異常、遺傳傾向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痛經、性交疼痛、不孕等癥狀。
1、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鈉等藥物能緩解疼痛和炎癥反應。這類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痛經和盆腔疼痛,適合輕中度癥狀患者,需注意胃腸道副作用。
2、口服避孕藥:炔雌醇環丙孕酮、屈螺酮炔雌醇等復方制劑可抑制卵巢功能,減少子宮內膜增生。通過形成人工月經周期控制病灶發展,需連續服用3-6個月,可能出現乳房脹痛等反應。
3、孕激素類藥物:地諾孕素、甲羥孕酮等能直接抑制內膜組織生長。這類藥物模擬妊娠狀態使異位病灶萎縮,需持續使用4個月以上,可能出現突破性出血等副作用。
4、GnRH-a類藥物:亮丙瑞林、戈舍瑞林通過降低雌激素水平創造假絕經狀態。每月注射一次可顯著縮小病灶,治療周期不超過6個月,需配合反向添加療法預防骨質疏松。
5、中藥調理:桂枝茯苓膠囊、散結鎮痛膠囊等中成藥具有活血化瘀功效。聯合西藥使用可改善盆腔微循環,減少病灶粘連,需辨證使用3個月以上。
日常飲食建議增加深海魚、亞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限制紅肉及油炸食品攝入。規律進行瑜伽、游泳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每周保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鍛煉。疼痛發作時可使用熱敷緩解癥狀,長期管理需每3-6個月復查超聲及腫瘤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