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積液指腹腔內異常積聚的液體,可能由肝硬化、心力衰竭、惡性腫瘤、結核性腹膜炎或低蛋白血癥等原因引起。積液量較少時可無癥狀,大量積液可能導致腹脹、腹痛、呼吸困難等癥狀,需結合影像學檢查和腹腔穿刺明確病因。
1、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導致血管內液體滲出,伴隨脾腫大、食管靜脈曲張。治療需限制鈉鹽攝入,補充白蛋白,必要時行腹腔穿刺引流。藥物可選擇螺內酯、呋塞米等利尿劑。
2、心力衰竭:體循環淤血使液體滲入腹腔,多伴下肢水腫、頸靜脈怒張。需控制每日飲水量,低鹽飲食,使用地高辛、硝酸異山梨酯改善心功能。
3、惡性腫瘤:卵巢癌、肝癌等轉移至腹膜引發滲出,常伴消瘦、貧血。需手術切除原發灶,輔以順鉑、紫杉醇等化療藥物,或行腹腔熱灌注治療。
4、結核性腹膜炎:結核桿菌感染引發炎性滲出,伴隨低熱、盜汗。需規范抗結核治療6-9個月,使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聯方案,積液量大時穿刺引流。
5、低蛋白血癥: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導致漏出液積聚,多伴全身水腫。需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蛋清,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糾正營養不良原發病。
日常需監測腹圍變化,避免高鹽飲食,適量攝入冬瓜、薏米等利水食物。輕度積液可嘗試半臥位緩解癥狀,出現發熱或腹痛加劇需立即就醫。建議每周3次30分鐘快走鍛煉,增強心肺功能,肝硬化患者應嚴格禁酒。長期臥床者需每2小時翻身預防壓瘡,保持皮膚清潔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