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濕疹可通過冷敷保濕、外用藥物、口服抗組胺藥、紫外線療法、心理調節等方式緩解瘙癢。其發病可能與皮膚屏障受損、免疫異常、遺傳傾向、環境刺激、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關。
1、冷敷保濕:皮膚干燥會加劇瘙癢感,建議每日使用含神經酰胺或尿素的保濕霜涂抹患處。冷敷可暫時收縮毛細血管,減輕炎癥反應,用4-6℃濕毛巾敷10分鐘,每日不超過3次。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精的護膚品。
2、外用藥物:中弱效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地奈德乳膏適合面部及兒童使用,強效激素如鹵米松可用于四肢厚皮處。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軟膏適用于反復發作部位,每日薄涂1-2次,療程不超過2周。
3、口服藥物:第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阻斷H1受體,緩解夜間瘙癢。嚴重者可短期服用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合并感染者需聯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用藥期間需監測肝功能。
4、光療護理:窄譜UVB照射能抑制T細胞活化,每周2-3次,累計20次為療程。居家可使用醫用紅光儀照射,保持15cm距離,每次10分鐘。光敏體質者需做好防曬措施。
5、情緒管理:焦慮抑郁會通過神經肽P物質加重瘙癢,正念冥想、腹式呼吸訓練可降低應激反應。建立規律作息,保證23點前入睡,必要時接受認知行為治療。
患者需避免搔抓摩擦,穿著純棉透氣衣物,室內濕度保持在50%-60%。飲食上減少海鮮、辛辣食物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歐米伽3脂肪酸。每日進行30分鐘快走或游泳等低強度運動,沐浴水溫控制在37℃以下。若皮損滲液結痂或出現發熱,需及時皮膚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