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主要由單純皰疹病毒、帶狀皰疹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引起,常見誘因包括免疫力下降、眼部外傷、接觸感染源、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以及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1、病毒感染:
單純皰疹病毒1型HSV-1是病毒性角膜炎最常見的病原體,可潛伏在三叉神經節,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時復發感染。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多見于中老年人,常伴隨皮膚皰疹。腺病毒感染則易引起流行性角結膜炎,具有強傳染性。
2、免疫力下降:
熬夜、壓力過大、營養不良等導致免疫功能減退時,潛伏的病毒易被激活。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劑者更易發生嚴重或反復發作的病毒性角膜炎。
3、眼部外傷:
角膜上皮損傷為病毒入侵創造條件,如角膜異物取出術后、隱形眼鏡佩戴不當造成的角膜劃傷等。外傷后未規范使用抗病毒藥物會增加感染風險。
4、接觸感染源:
接觸病毒污染的毛巾、化妝品或醫源性交叉感染如眼科檢查器械消毒不徹底可導致傳播。腺病毒性角膜炎常在游泳池等公共場所暴發流行。
5、基礎疾病影響:
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經病變會降低局部抵抗力,長期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可能抑制免疫應答。干燥綜合征患者淚液分泌不足也易繼發病毒感染。
預防病毒性角膜炎需注意避免揉眼、規范佩戴隱形眼鏡、不與他人共用眼部用品。出現眼紅、畏光、流淚等癥狀時及時就診,急性期需遵醫囑使用抗病毒滴眼液,恢復期可補充維生素A和Omega-3脂肪酸促進角膜修復。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免疫力低下者必要時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