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隱血陽性可能由痔瘡出血、消化道潰瘍、結腸息肉、腸道炎癥或消化道腫瘤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糞便復查、胃腸鏡檢查、藥物治療或手術切除等方式干預。
1、痔瘡出血:肛門靜脈曲張破裂可能導致便后滴血或廁紙帶血,血液未氧化時呈現鮮紅色。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每日飲用1500ml以上溫水,避免久坐久蹲。伴隨肛門瘙癢或疼痛時可用高錳酸鉀坐浴。
2、消化道潰瘍:胃十二指腸潰瘍侵蝕血管會造成柏油樣黑便,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有關。奧美拉唑、鋁碳酸鎂、膠體果膠鉍等藥物可保護黏膜,需配合碳13呼氣試驗檢測。
3、結腸息肉:腺瘤性息肉表面糜爛出血常呈間歇性陽性,好發于乙狀結腸和直腸。腸鏡下可見廣基或帶蒂腫物,直徑超過1cm需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EMR術,術后每3年復查腸鏡。
4、腸道炎癥: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可能出現黏液膿血便,伴隨里急后重感。美沙拉嗪緩釋片、潑尼松等藥物可控制炎癥,嚴重時需靜脈注射英夫利昔單抗。發病與腸道菌群紊亂、免疫異常相關。
5、消化道腫瘤:結直腸癌引起的隱血多持續陽性,可能伴隨排便習慣改變、貧血消瘦。增強CT可評估腫瘤分期,早期病變可行腹腔鏡根治術,晚期需結合FOLFOX方案化療。
每日攝入30g膳食纖維有助于維持腸道蠕動,燕麥、火龍果、奇亞籽都是優質來源。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能降低21%的結直腸癌風險。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做糞便免疫化學檢測,有家族史者提前至35歲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