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一碰就疼通常由炎癥反應加重、毛囊周圍神經敏感、繼發細菌感染、皮脂腺導管堵塞加重或局部組織水腫引起。
1. 炎癥反應加重:
痤瘡痘痘本質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當炎癥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物質大量釋放時,會刺激痛覺神經末梢。處于紅腫期的炎性痘痘因血管擴張、免疫細胞浸潤,觸碰時壓力會直接傳導至敏感區域,疼痛感較明顯。這種情況需避免擠壓,可外用抗炎藥物如夫西地酸乳膏緩解。
2. 神經末梢敏感:
毛囊周圍分布著密集的痛覺感受器,當痘痘發展至丘疹或膿皰階段,局部組織張力增高會持續壓迫神經。觸碰時機械刺激通過Aδ纖維傳導至中樞,產生尖銳痛感。這種疼痛常伴隨搏動感,提示存在急性炎癥,冷敷可暫時降低神經敏感性。
3. 細菌感染加劇:
痤瘡丙酸桿菌過度繁殖會分解皮脂產生游離脂肪酸,同時激活Toll樣受體引發免疫應答。感染灶周圍形成微膿腫時,局部pH值和滲透壓改變,導致痛閾下降。若出現黃色膿頭或發熱,可能需口服抗生素如多西環素控制感染。
4. 導管堵塞嚴重:
角質栓完全阻塞皮脂腺導管后,皮脂無法排出形成封閉環境。內部壓力持續升高使囊壁變薄,輕微觸碰即可引發牽張痛。這類痘痘表面常呈白色隆起,需通過維A酸類藥物調節角質代謝,切忌針清避免疤痕形成。
5. 組織水腫壓迫:
炎癥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間隙液體聚集形成水腫。腫脹區域對壓力特別敏感,尤其在鼻翼、下頜等皮膚緊致部位。夜間平臥時重力作用可能加重水腫,晨起疼痛感更為明顯,抬高床頭有助于減輕癥狀。
日常護理需注意保持患處清潔,使用pH5.5左右的弱酸性潔面產品;避免高糖、高乳制品飲食,這些食物可能通過激活mTOR通路加劇炎癥;棉質寢具每周更換以減少摩擦刺激。若疼痛持續超過1周或伴隨發熱、淋巴結腫大,需及時就診排除癰或蜂窩織炎等嚴重感染。規律作息有助于穩定激素水平,減少皮脂過度分泌,同時可選擇含鋅、維生素B6的膳食補充劑輔助調節代謝。